两会国是厅 | 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和监管

时间:2023-03-10 编辑:管理员 来源: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 点击:

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在校大学生总规模4430万人,年龄结构集中在16岁至24岁,是互联网群体中较为庞大且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易受到信息“茧化”、不良文化和娱乐游戏的影响和干扰,容易产生陷入网络群体极化和沉迷游戏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退,易于引发网络舆情等重大风险。

一是信息获取和网络社交的“茧化”倾向。网络平台长期向网民推荐符合读者偏好的内容,导致观点同质化与极端化,形成“信息茧房”。大学生网络社交相对封闭性以及校园文化的同质性、单一性,使大学生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造成个体思维定势和群体间观念极化等危害。

二是偏好排他性造成大学生认同壁垒。大学生网络社交呈部落化,部落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较高,对外则表现出较强排他性,比如频繁出现的追星族“饭圈”间的网络骂战。这些网络冲突同时逆向加剧了群体极端化趋向,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壁垒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

三是网络游戏和网络娱乐成瘾性。大学生消费数据显示,59.6%的大学生热衷网络游戏。此外,二次元、追星、剧本杀、看直播等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兴趣爱好。高中和大学阶段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造成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加之网络游戏内部大多是社区化、部落化的社交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游戏成瘾、娱乐过度,甚至个别大学生因此荒废学业、性格偏执,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在纷乱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我国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基于上述问题和现实需要,就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和监管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社会网络秩序,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加强对自媒体和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加大对网络社区的引导。通过监管与引导紧密结合,逐步破除“信息茧房”、社交圈层等方面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是加强对现代年轻人网络使用规律等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即有正能量又被年轻人群体接受的网络领袖,引领和带动健康多元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环境。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上,善于运用学生网络骨干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网络舆情。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娱乐平台的监管,设置青少年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上限,依法依规赋予学校、家长适当的监督权限。

四是加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提高高校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加大培养高校新时代媒体人的力度,全力支持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培育高校精品网络思政项目,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原文链接:人民论坛网 http://www.rmlt.com.cn/2023/0306/667539.shtml